擎天崗又名太陽谷,昔稱大嶺、大嶺峠、嶺頭喦、牛埔等,在百餘年前,清道光年間(西元1860年代),英國植物探險家由基隆經萬里、金山循魚路古道往南行調查,於擎天崗就有草原的記載。擎天崗草原居大屯山群彙的中央,及竹子山、七股山、頂山與磺嘴山之中間鞍部,地勢平坦,源於竹篙山熔岩所形成的階地;自古即為平埔族金包里社(金山)與毛少翁社(士林)聚落往來、狩獵採硫的最短捷徑,故也是魚路古道必經之地。
嶺頭喦旁的土地公廟、草原旁及溪谷間的古老聚落、清領時期老茶寮、藍染用的菁礐,相思樹炭窯、樟腦寮、先民行旅休憩用的"店仔地"、灌溉用古老水圳、筍寮、牛舍、採硫古道等及散生野地的大菁、野生茶苗、樟樹……等等,是屬於擎天崗的人文歷史。
擎天崗草原因地形陡峭及人為活動頻繁,較不利於大型哺乳動物活動,早年雖有不少梅花鹿族群,但隨著濫捕與開墾,在數十年前即已絕跡。擎天崗草原自清領末期以來,就是放牧牛隻的牧場,農民稱為"牛埔",草原牧場面積最大時,北邊曾廣達磺嘴山、頂山,南邊可達七星山、七股山等附近地區,面積廣達千餘公頃。1934年日治時代,日本人設置了大嶺峠牧場,並聘雇專人於農閒時期代為照顧牛群,全盛時期的牛隻數量曾多達3000頭之多,牛蹤散見於擎天崗、磺嘴山、七股山、菜公坑等地,而類地毯草據說最早即是由日本人種植的。台灣光復後民國41年時,政府於原大嶺峠牧場中擎天崗、冷水坑一帶的規劃設置了陽明山牧場,為台北盆地及金山、萬里等耕牛寄養處所(每年4月至11月牧場開放經營,而12月至歷年3月因天氣嚴寒牧場不開放),本草原也曾寄養過黃牛、神戶黑牛、羊、戰馬...等,牧場由目前由台北市農會經營。然而於近年來台北鄰近地區的都市化下,農田日漸稀少,再加上機器耕作的興起,農民的寄養水牛愈來愈少,放牧的牛隻除少數老牛外已不再是耕牛,而多為肉牛。另隨著畜牧業的隕落,陽明山牧場的牛隻更由千餘頭銳減為70頭上下。
擎天崗草原位魚路古道的最高點,故有嶺頭之稱,下可俯視金山平原,並可遠眺七星山及大台北盆地,自古即是軍事要衝之地。清代中葉為了大油坑硫礦區的守護,曾派河南勇於附近巡邏駐紮;西元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後,許多抗日義軍退守此處,其中簡大獅義軍並曾於擎天崗廣闢山寨據守,並曾集結千餘兵力與日軍周旋數月,現今仍有當初山寨留下的"城門"古蹟遺址,及當初日治殖民時代強迫附近居民興築與維修的砲管古道;民國26年,日軍發動大東亞戰爭,擎天崗草原當時也挖掘了二千餘個散兵坑及許多的防空壕、地下碉堡與營舍等工事。台灣光復後國共對峙,兩岸關係緊張,擎天崗成為保衛台北市的重要戰略要地,也興築了許多營壘、碉堡、掩體、崗哨等,附近並有許多的防砲部隊等駐紮。
陽明山國家公園東半部包括擎天崗、頂山、磺嘴山、翠翠谷一帶多為闊葉林崁雜著草原的生態體系,且這些草原多呈不連績分佈,其中以擎天崗草原面積最大。這種草原邊緣的芒草灌叢區和闊葉林區,兩者不同生態體系之間的交會地帶,在生態學上稱之為"推移帶,在這交會地帶中動物的龐雜度與多樣性會比較高,種類及數量上也會較多。
青綠綿延的草坡與渾圓矮生的樹叢步道是擎天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植物景觀,一波波的遊客在草原上玩遊戲、野餐、漫步踏青,或者是靜靜的躺著自得其樂,相對於擎天崗外圍的森林、芒草原及矢竹林的植物分佈,擎天崗短草地景觀確實是擎天崗的特殊之處。其實依擎天崗的環境而言,同樣也應形成森林或是芒草原,只是歷經茶葉種植、山藍種植,森林、芒草原開始減少,自日治時代開始時,又進行放牧養牛,引進種植類地毯草作牧草,光復以後陽明山牧場仍持續至今,由於有計畫的經營,以致森林、高草不再,始成為以類地毯草為主的矮草地。這片類地毯草的草原,昔日面積很廣,一直延伸到磺嘴山區,可是現在由於牧牛活動的日益減少,加上這樣的矮草地無法如原生植物適應當地環境,面積一直在減少中,取而代之的是白背芒的高草地或是假柃木的小灌叢。
擎天崗假日遊客可高達萬餘人,遊客量高出草原之遊客承載量,而且遊客多集中在草原的前半部,致使類地毯草被踐踏而死,雖每年均進行類地毯草之補植工作,卻抵不住人們的破壞。另外棄養的貓犬, 會進入草原後會扮演強勢掠食者的角色,捕捉小型動物、鳥類,與其他原有的掠食者競爭,甚至也吃掉這些原有的掠食者。當我們在草原享受著自然的同時,也需要維持草原地區生態體系的平衡─那就是減少人為的干擾到最低的程度,不到圍籬內活動和踩踏可讓草原復原、也不要棄養犬貓、手腳放輕,如此才能綠草如茵!到擎天崗遊覽時能多走幾步,到較遠處欣賞自然。
擎天崗和冷水坑的地圖
擎天崗和鄰近遊憩據點時程簡圖
步道坡度圖
擎天崗環形步道
擎天崗嶺頭喦←→陽明山牧場教育解說中心←→擎天崗城門←→擎天崗嶺頭喦
擎天崗和鄰近遊憩據點時程簡圖
步道坡度圖
擎天崗環形步道全長約2.4公里,平均坡度4-6度,走完全程約需50分鐘,本步道屬擎天崗草原特別景觀區的遊憩步道,適合閤家共遊。
擎天崗嶺頭喦←→陽明山牧場教育解說中心←→擎天崗城門←→擎天崗嶺頭喦
擎天崗環形步道的高度落差圖
擎天崗環形步道的高度落差圖
冷擎步道
絹絲瀑布
冷水坑簡介
冷水坑位大屯火山群彙的中央地帶,有廣佈的地質熱液換質帶,及其所形成的火山爆裂口、硫氣孔、噴氣孔等特有的火山地熱景觀,冷水坑附近的小火山爆裂口,會源源不絕的汨出低溫的溫泉。「冷水坑」地理上泛指位於七星山、七股山及竹篙山間的平坦谷地,早期可能是火山熔岩形成的堰塞湖,後因內雙溪上源的松溪不斷向源侵蝕,才形成現今的溪谷與平坦台地。
冷水坑地區位於金山斷層與崁腳斷層之間,大屯火山群彙的中央地帶,附近又有許多的重力斷層經過,因此冷水坑此區的地底地熱活動劇烈,熱漲換質作用強烈。所以從中湖戰備道入口,沿七星山與七股山之間鞍部(也即馬槽溪的上源),至冷水坑溫泉附近,沿途形成有火山爆裂口、噴氣孔與硫氣孔等特有的火山地熱景觀,而冷水坑附近岩層受硫氣燻染極易崩塌,加上附近水源豐富,不斷滲入地底經岩漿熱源加熱,形成此區源源不絕的溫泉,加上硫氣孔及熱液換質作用影響,形成此區豐富的硫磺礦產。這些豐富地底礦產資源的利用,可遠溯至平埔族及清領時期。
冷水坑礦床主要蘊含沈澱型的硫磺礦床,硫磺礦形成於火山爆裂口的湖底盆地內,湖內常積滯著冷泉,其生成機制為池底湧出含硫溫泉或硫氣孔所噴出的硫化氫氣瓦斯(硫氣),經過氧化作用而析出的硫磺,滲浸於池內軟弱的堆積層中,或與池內細粒土砂混合堆積形成礦床。冷水坑的溫泉利用也是本區最大的資源開發,現今的冷水坑兩間溫泉浴池,是民國81年由管理處興建的。
冷水坑從早期的鹿群悠遊,經歷清領礦產資源的開發,日治溫泉的利用,光復後的地熱探勘,並且在民國74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後,為因應擎天崗日增的大量遊客及為增加園區遊憩休閒場所,於民國79年將原冷水坑火山爆裂口旁的地熱井探勘地整理為冷水坑停車場,並於其下側設一景觀涼亭,民國81年將此亭改建為冷水坑遊客服務站,並將當初因開闢地熱井被破壞的乳白色湖泊整治復舊,並於民國83年完成拓寬菁山路及冷水坑至擎天問的自導式步道,至此冷水坑的遊憩服務設施:眺望平台、休憩座椅、解說牌、指標牌 …… 等已完成設置。
冷水坑官網的介紹資料
大眾運輸:
擎天崗站:小15正(捷運劍潭站至擎天崗)、108(遊園公車)
*小15公車的起站是台北捷運劍潭站(基河路)
*小15另外有小15區間車,小15區間車只有行駛到菁山遊憩區,沒有行駛到擎天崗站
*108遊園公車於陽明山公車總站轉乘
陽明山公車總站:紅5(捷運劍潭站至陽明山)、108(遊園公車)、260(東園至陽明山)、260區(台北車站至陽明山)
陽明山站(湖山路一段):紅5(捷運劍潭站至陽明山)、230(捷運北投站至陽明山)、260(東園至陽明山)、260區(台北車站至陽明山)、小8(石牌至竹子湖)、小9(復興站至竹子湖)、皇家客運 (台北至金山)
停車場:
擎天崗停車場(擎天崗遊客服務站前)
冷水坑2號停車場(冷水坑溫泉浴室前)
冷水坑1號停車場 (冷水坑遊客服務站前)
108遊園公車到擎天崗
陽明山公車總站,可搭乘108遊園公車到擎天崗,也可搭乘紅5或260公車離開陽明山回台北市中心
擎天崗
台北市公車擎天崗站,有108遊園公車、小15公車經過
小15公車的時刻表(2014.10.26攝影資廖)
擎天崗遊客服務站旁邊,就是擎天崗環形步道的入口
冷水坑遊客服務站有小15公車經過
陽明山擎天崗草原賞秋芒(二)
陽明山擎天崗之冷擎步道
基隆火車站到台北地區暨北台灣各景點的交通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