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阿納湖(Lake Te Anau)的湖水流注入瑪納普里湖 (Lake Manapouri),瑪納普里湖與神奇峽灣(Doubtful Sound)短短十公里之間的有高達178公尺的落差,瑪納普里湖西方的地底下200公尺處有紐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利用海拔高度位差來發電。


1955年紐西蘭鋁礦提煉公司發現澳洲的大量鋁礦,希望把鋁礦運回紐西蘭提練,但鋁礦提練需要大量的電力。
1960年工黨政府和鋁礦提煉公司簽署正式協議,問題是這協議違反了紐西蘭當時的國家公園法(後續才由立法來追認過程)。合約直接授權公司擁有瑪納波里湖和蒂阿瑙周邊水域99年獨有管理權,並且提高瑪納波里湖的湖面30米來興建水壩,以及要合併瑪納波里和蒂阿瑙的湖泊。這合約是有助發展經濟,但是會非常嚴重衝擊當地的生態環境。
1963年公司說建不起電廠,紐西蘭政府就接手建電廠,再把所生產的電力賣給公司,所賣的價格是 basement prices (便宜的價格)。
1972年紐國新選出的工黨政府,其總理在1973年兌現了他的競選承諾,興建電廠時不會提高瑪納波里湖的湖面高度。他同時成立了一個獨立的機構來監督和管理,其中六位監護人都是出自"保存瑪納普里運動"的領導人。
紐西蘭現代環保運動(保存瑪納普里運動)於是就此誕生,1970年的"請願運動"吸引了當時紐西蘭超過十分之一的人民來參與當時的連署活動。
之後水流排放隧道的摩擦力大於預期,導致電廠只能提供585MW的輸出功率(原先規劃是710MW)。1984年工黨的勞動部長積極提倡"自由市場的改革和政府資產私有化",其中瑪納普里電廠有可能被出售。
1991年"保存瑪納普里運動"再度復興,以確保新的私人公司沒有恢復其計劃來提升瑪納波里湖的水面高度。這項新運動是成功的,政府後來宣布不會出售電廠,1998年紐西蘭電力部門開始改革,1999年瑪納普里電廠被轉移到新成立的紐西蘭國有電力公司。
1997年6月開始進行第二條排放隧道的工程,2002年第二個排放隧道完成同時進行七組發電機重新整修,2007年8月電廠完工。
瑪納普里地下水力電廠的輸出功率是850MW,台灣核電1廠一號機和二號機輸出功率各別有為636MW,核電3廠一號機和二號機輸出功率各別有為951MW
詳細的瑪納普里(Manapouri)地下水力電廠資料可以參考以下的紐西蘭旅遊(8)
2004.12 紐西蘭旅遊(8)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